EN
 

筋膜与偏头痛:慢性疼痛的新方法

发布时间:2025-07-18 浏览量:2834


#1

偏头痛与神经失调

偏头痛的筋膜训练法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是剧烈的头痛,通常伴有恶心、呕吐以及对光线和声音过敏等症状。在某些患者中,头痛发作之前会出现先兆,表现为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


自主神经系统(ANS)失调是其病理生理学的关键因素,表现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之间的失衡:在发作间歇期观察到交感神经活动降低,而在偏头痛发作期间则观察到交感神经反应增强。这种失衡导致血管功能障碍、疼痛敏感性增加和体内稳态受损,共同加剧了偏头痛症状。

#2

筋膜与神经调节

偏头痛的筋膜训练法

筋膜——包裹并连接肌肉、神经和血管的复杂结缔组织网络——整个人体的筋膜网络拥有约2.5亿个神经末梢,因此筋膜被认为是人体内感觉神经最丰富的组织。这些使得筋膜已成为此类神经疼痛问题干预的一个有前景的目标。


筋膜在疼痛调节、血液循环和自主神经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筋膜内机械感受器的刺激可以影响自主神经输出、减少交感神经过度活动并改善副交感神经平衡。机械转导领域的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表明对筋膜组织的物理性操作可以激活感觉神经元并调节疼痛通路。比如筋膜手法技术已被证明可以治疗肌肉骨骼疼痛并改善功能障碍,这也进一步证明了筋膜的治疗潜力。

#3

研究过程和结果

偏头痛的筋膜训练法

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纳入了30名偏头痛患者。患者被随机分配至治疗组(筋膜训练) 或对照组(常规物理治疗)

两组均接受为期六周的干预,每周两次。每次持续 45 分钟。两组患者均接受了针对偏头痛疼痛的头颈练习以及结合呼吸技巧的放松练习。在治疗组中,额外应用了针对附肢筋膜、中轴筋膜、脑膜筋膜和内脏筋膜的筋膜特异性练习。

在干预前后,使用量表评估疼痛强度、偏头痛相关功能障碍、睡眠质量、焦虑、抑郁、心率变异性(HRV) 和患者满意度

治疗组


筋膜训练方案

采用不同体位,针对附肢筋膜、中轴筋膜、脑膜筋膜和内脏筋膜。每个动作重复 5 次,在每个动作结束时保持 10 秒,然后缓慢返回起始位置。

在治疗开始和结束时练习原型姿势 (Archetypal postures),并保持 3 至 15 分钟,以增强筋膜的流动性。

对照组


常规物理治疗方案

头颈部主动全范围活动度练习:进行所有方向的活动,如屈曲、伸展、侧屈和旋转,每个动作重复 10 次。练习以缓慢且受控的速度进行,以确保姿势正确并最大限度减少不适。

自我拉伸练习:针对上斜方肌、肩胛提肌和胸锁乳突肌进行坐位拉伸。每个拉伸动作保持 20-30 秒,重复 3 次。

膈肌呼吸练习:旨在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参与者练习控制吸气和呼气周期,同时专注于膈肌运动。每次治疗进行 5 分钟。

放松技巧:涉及肌肉有节奏的收缩和放松,从远端肌群逐步向近端肌群进行。每个肌群收缩 5 秒,然后放松 10 秒,以促进紧张释放。

手法按摩技术:应用于颈部和面部区域,重点针对关键部位,如枕下肌群、颞肌和咬肌。这些按摩在仰卧位和俯卧位下进行,每次治疗持续约 10 分钟。

结果:两组患者均观察到疼痛强度、发作频率与持续时间、偏头痛相关功能障碍、睡眠质量和焦虑水平的显著改善(p < 0.05)。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抑郁评分下降更为显著(p < 0.05)。虽然两组均未检测到HRV参数的显著变化,但治疗组的患者满意度显著更高(p < 0.05)。

#4

讨    论

偏头痛的筋膜训练法

在治疗组中观察到的疼痛强度、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的减轻,与筋膜手法相关的生理机制是一致的。

筋膜作为一种高度神经支配的结缔组织,在调节自主神经系统(ANS)活动和痛觉感知中起着关键作用。筋膜训练过程中的机械感受器刺激可能减少交感神经过度活动、促进副交感神经调节并增强局部血管舒张,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疼痛缓解。

在针对ANS调节的干预措施(如瑜伽)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益处,这些措施已被证明可以降低偏头痛严重程度。




心率变异性(HRV)作为ANS功能的重要标志物,在为期六周的干预期间未表现出显著变化。这一发现表明干预持续时间可能不足以引发可测量的自主神经适应性改变。先前的研究表明,通常需要更长的干预时间或更高的治疗频率才能增强副交感神经张力并降低交感神经主导。

心理方面,尤其是“抑郁症状”的改善,治疗组比对照组更为显著。抑郁是偏头痛的常见共病,会加剧该病对生活质量和功能状态的影响。本研究中观察到的抑郁评分下降表明,筋膜训练除了缓解身体症状外,还可能提供心理益处。这种双重影响凸显了筋膜训练作为一种整合性方法的潜力,可同时解决偏头痛的身体和情绪负担。这些发现与既往研究一致,即结构化的身体活动可以减轻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困扰并改善整体健康状况”

结果还表明,筋膜训练组的患者满意度显著更高。这表明干预的结构化性质可能提供了一种控制感和可预测性,这对于管理偏头痛等慢性疾病至关重要。根据“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慢性疼痛受到认知、情绪和行为因素的影响,而让患者积极参与的干预措施可以积极重构其疼痛体验。身体活动与针对筋膜治疗的结合可能促成了患者对干预的良好评价。


#4

结    论

偏头痛的筋膜训练法

“筋膜训练”作为管理偏头痛症状的一种潜在干预措施,可以减轻相关身体症状(如疼痛强度和偏头痛相关功能障碍),同时也能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包括焦虑和抑郁。


References

 参考文献 

【温馨提醒】 本文内容仅作学术交流与知识分享之用,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方案推荐。具体健康问题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疗机构或持证执业医师。



新闻推荐

news 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