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筋膜手法治疗腕管综合征的选点验证

发布时间:2025-03-07 浏览量:2563



筋膜手法
(FM),涉及特定筋膜点位的深度松解,即协调中心(CC)和融合中心(CF),它们代表了我们身体的张力网络和治疗矩阵,这些点在相应的节段(如颈、肩、膝节段)有着特定的位置。


(图1:协调中心。AN:向前运动,RE:向后运动,LA:向外运动或外展;ME:内收:IR:内旋:ER:外旋。)

筋膜手法CC能够在这些区域肌肉力量汇聚处被找到,并且被分类成相对应的序列(节段之间成系列的CC点)。筋膜手法CF被分成对角链和螺旋链的融合中心,他们的位置靠近关节处和支持带。


筋膜手法的目的是平衡身体并使其无痛发挥功能,涵盖了病史、运动检查、触诊、治疗四个基本过程。而其基于病史的整体判断方式,是筋膜手法的独特之处,也是筋膜手法能够处理临床多数疼痛问题,效果立竿见影和疗效持久的关键一环。

在近年来的多数研究或实践中,筋膜手法已被证明可以减轻肌肉骨骼疾病的疼痛症状,如肩部疼痛综合征、髌腱病或创伤后颈部疼痛、产后问题等等。

在本项研究中,对筋膜手法评估选点进行验证,对比其他非常规选点,是否依旧有效?腕管综合征为例,腕管综合征(CTS)是最常见的神经压迫综合征,占所有压迫性神经病的90%。




#1

实验与治疗

筋膜手法与腕管综合征

我们招募14名患有腕管综合征的女性(18-65岁)参与实验分组并控制额外变量。

7名分配到筋膜手法组的患者接受了5次30-45分钟的治疗,每周1次,持续5周。根据筋膜手法指南,对手、前臂、上臂、胸部和颈部功能异常的CC和CF进行了比较触诊。在选择筋膜点位后,进行了2至4分钟的松解。

另外7名患者分配到安慰剂组,同样接受了筋膜手法治疗,但排除了第一组的治疗点位,治疗了其他筋膜区域。两组的治疗时间相同。


#2

评估与结果

筋膜手法与腕管综合征

临床结果比较了视觉模拟量表(VAS)、波士顿腕管问卷(BCTQ)的症状严重程度子量表(BS)和功能状态子量表(FB),以及臂、肩、手功能障碍量表(DASH量表)。

所有评估均在基线(T0)、十天后(T1)和最后一次治疗后三个月(T2)进行。在T0和T1时还记录了肌电图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和潜伏期。


研究发现T1时BS有显著差异(P=0.021;效应大小:1.04),BF呈现趋势(P=0.051;效应大小:1.11)。在T1时,其他量表以及电生理测量没有显示两组之间的显著差异(表1)。在分析纵向效果时,我们未发现任何量表在组与时间之间的显著交互作用(P>0.05)(补充表II)。

即使这项研究为小规模试验,但我们在腕管综合征患者中依旧能验证出筋膜手法在5周治疗后具有的显著效果。效应大小也超出了我们的预期(1.11对0.91)。

这些发现为筋膜手法改善腕管综合征患者症状的有效性提供了额外的数据支持,也验证了依据筋膜手法逻辑进行选点的正确性,以及筋膜手法评估的科学性。




文献来源:Pintucci M, Imamura M, Thibaut A, de Exel Nunes LM, Mayumi Nagato M, Kaziyama HH, Tomikawa Imamura S, Stecco A, Fregni F, Rizzo Battistella L. Evaluation of fascial manipulation in carpal tunnel syndrome: a pilot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Eur J Phys Rehabil Med. 2017 Aug;53(4):630-631. doi: 10.23736/S1973-9087.17.04732-3. Epub 2017 May 2. PMID: 28466629.



新闻推荐

news 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