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8 浏览量:2516
美国生物学家认为,我们体内有两个大脑系统存在。一个是众所周知,长在头颅中的脑子,而另一个则是鲜为人知,藏在腹腔内"第二大脑"——胃肠道,又称为“腹脑”、“肠脑”。上下脑互相对应,就好像一对双胞胎,通过神经链接着紧密的生理联系。
不少学者表明,肠胃功能地位虽然一般,但其内部的神经系统却复杂强大。而筋膜与神经的联系在近年的研究中被不断证实,却少有解析胃肠道(消化系统)的筋膜状况?
尾端的系统-筋膜序列包括腰部的器官-筋膜单元(胃)和盆部的器官-筋膜单元(肠)。
图1 腹部的中央矢状剖面呈现出腹膜的脏层和壁层
图1 所示的腹腔筋膜矢状面,显示出内脏是悬挂于椎骨上的。但是,在冠状面观察相同筋膜(图2),看起来胃、升结肠和降结肠是附着于腰和盆腔的两侧。
肠系膜是内脏序列中唯一与椎前筋膜联合的部分。所有输转血液、淋巴液出入肠道的血管和淋巴管都从肠系膜穿过。这种连接可能使得中国古代学者把小肠纳入由肾、膀胱和心脏的经脉所组成的更大循环中。
在这个消化系统的简要分析中,将突出筋膜在改变肠道节律、特别是围绕括约肌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对进化和胚胎学的研究为筋膜干预正常括约肌生理这一假设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图2 腹腔的冠状面,可见位于结肠系膜上方和下面的器官
首先,以原始动物为例,胰腺位于腹膜内,并且仅仅具有单一的与消化相关的外分泌功能。当其发展出内分泌功能后,胰腺位置转移并与派生自原始横膈的腹膜后筋膜相连(图2)。对于在此位置的胰腺,拉伸腹膜筋膜可刺激胰腺酶的释放,而拉伸肾上腺筋膜和肝筋膜可引起胰激素如胰岛素的释放。
其次,事实上,壁内神经元彼此之间不直接接触,这提供了筋膜起调节作用的证据。为了交换冲动和信息,壁内神经元必然依赖于筋膜彼此连接在一起。
第三,筋膜在任一系统-筋膜序列中的连续性证实了其在蠕动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点在腹膜中尤其明显(图3)。在食团通过肠道时,筋膜的连续性有助于调节其在每个器官-筋膜单元停留的时间。任何此种时间方面的功能障碍均可引起肠道紊乱,例如,摄取食物之后立即需要排便的迫切感。
图3 腹膜的连续性
吞咽起始于自主运动,并引发连续的不自主收缩。这些收缩将食团从口腔推送到胃。
在吞咽的口腔阶段,食团先被舌顶起到硬腭然后被推送至口咽部。软腭同时升高,关闭连接鼻的通道。
咽周筋膜有许多纤维带,参与组织咽部与口、颈部肌肉之间发生的自动活动。此膜类似于咽颅底膜,在很大程度上充当协调筋膜。下列肌肉嵌入这个膜上:
-腭帆张肌,起源于颅底、咽鼓管壁和翼钩。
-腭帆提肌,起始于颞骨岩部和咽鼓管软骨。
-悬雍垂肌,从鼻棘至悬雍垂顶点。
环状软骨食管肌、气管食管肌和支气管食管肌嵌入食管肌鞘膜。食管的外膜与咽周筋膜延续一起围绕食管,并部分加入膈肌筋膜。
吸气时,横膈的收缩引起的贲门窦受压。因此,只有在呼吸的呼气阶段才会发生膈上外翻部分(膈肌上方食管的一部分)的排空。
即使在消化过程中,膈肌的张力和膈括约肌的开放也必须完美同步。如果这种协调不够完美,贲门没有正确闭合,就可能导致胃食管反流症状。
食管的排空时间约为十秒钟(图4)。胃需要大约3小时搅动食物,在这之后十二指肠与幽门孔,胰腺导管和胆总管开始活跃。食糜接下来在小肠停留8小时之后传到大肠,在大肠停留约30小时。粪便可以停留多达数天。
图4 内脏序列中的消化系统
在从一个器官-筋膜单元到另一个的通道处有筋膜增厚(括约肌)。它们的作用是调整两个器官-筋膜单元之间的蠕动节奏。有四个主要的节点影响消化器官的蠕动节律:口咽部、食管胃部、十二指肠部和回盲部的通道。
在消化道的这些特定节点处,强化的筋膜结构能够在处理不同类型蠕动的同时,保持两个节段间的连续性。
消化系统的功能障碍涉及所有内脏器官-筋膜单元的各种不同运动节律,常见的症状包括便秘、反胃、胃炎(属内脏-腰部)、肠炎和结肠炎(内脏-盆部)。
一般被归类为消化不良、便秘一类的紊乱,通常包含一整套涉及很多消化系统区域的功能失调。
患者可能会诉说上腹或下腹沉重的感觉。前者多于饭后更加频繁,而后者常以更持续的形式出现。沉重感往往与肿胀感或绞痛交替出现。也可伴有面红、烘热、头颈紧张和肢体肿胀。
机械原因导致的食管吞咽困难是一消化系统常见的功能障碍。这一失常的典型特征是自觉吞咽困难,患者常投诉食物在下降到胃的过程中有“卡住”的感觉。这一功能障碍涉及食管的平滑肌,特别涉及负责协调食管周围神经节螺旋形激活的筋膜。这一失常引发的牵涉痛可以提示哪些点位需要治疗,来调整食管筋膜的张力(图5)。通常病人有吞咽时涉及胸骨后的烧灼感(吞咽痛),并伴随相应背部区域的持续沉重感。疼痛会蔓延到颈部和肩的外侧。
图5 食管和胃的失常可以引起肩外侧与手臂的牵涉痛
这种肩部侧面的牵涉性疼痛可以是因为食管筋膜(内脏筋膜鞘)与包绕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的颈部筋膜延续的缘故。这些肌肉的筋膜又延续到三角肌筋膜。
临床证据显示多数患有肠道易激综合征的病人其实有胃肠蠕动紊乱。
结肠炎可以由于肠道传输过慢进而激发的结肠推进障碍所产生。如果便秘与排便障碍有关,病人会产生肛门下坠、排便不净以及会阴沉重等症状。
在治疗一个张拉结构的时候,了解具体哪个器官-筋膜单元失调并不重要,而确定外膜的哪个张量变僵硬才是基本的。
治疗特定系统-筋膜序列时,了解功能失调的起源十分重要,因为该序列和悬链之间有特定联系。
从一个紊乱的系统,我们可以追溯到相关的系统。筋膜序列并做出一种假设。比如,当病人出现呼吸系统或消化系统的相关症状时,治疗师可以假设该内脏序列以及与其连接的悬链存在功能失调。
病史采集和临床数据
在治疗某个系统时,检查远端反射痛对于治疗师来说更为根本,而不只是专注于最严重的痛点。因此,有必要询问患者四肢有无任何痛点或异常感觉。治疗师应该鼓励病人回忆与相关困扰,因为病人可能意识不到这些症状会与内脏疾病有关联。
视觉检测也很有用处。例如,可以通过观察病人的呼吸是否只使用胸部和腹部的肌肉,或者颈部以及上肢肌肉也被累及来判断其功能失调。
假设
为了构想一种假设,治疗师需要从单一功能失调的系统追溯到相关的内部序列。
最初资料收集完成后,治疗师将需要考虑疼痛(或者受困扰)区域是否分布在特定的躯干悬链以及四肢张量上。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每一个系统-筋膜序列既在躯干有局部点,也在四肢和头部有远端点。触诊检查应当从和每个序列相关的点开始,并比较所有的悬链。如果触诊在与假设序列相关的悬链之外发现了敏感或致密化的点,那么这个假说将被放弃。
以呼吸困难为例,如果发现的敏感点与脉管序列有关,说明这种呼吸困难是与循环不足(循环系统)有关而不是肺脏(呼吸系统)的问题,接下来应当针对脉管序列进行治疗。
在大多数内脏序列的功能障碍中,局部躯干症状位于外-外区域,远端反射痛可以散布在一条、两条或四条肢体的外侧。这类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帮助治疗师制定旨在恢复内脏序列正常蠕动的治疗计划。
触诊验证
患者仰卧,首先进行躯干悬链外-外点(位于胸部、腰部和骨盆段的前-外融合中心点)的触诊检查,随后对比触诊躯干的另外两条悬链。如果检查发现外-外悬链比较敏感、有致密化,则进行该悬链相关远端张量的触诊。
要触诊检查与感受器相关的张拉结构(头部和颈部段),可在检查四肢远端张量点之前或之后进行,四肢的检查从肢体近端的支点开始,到上肢(图6)和下肢(图7)的远端张量诊断点结束。
图6 远端张量点触诊:前-外- 腕点
图7 远端张量点触诊:前-外- 踝点
有时,诊断点(例如前-外-踝点)仅有轻度敏感,而近端点(例如前-外-膝3点)却更加敏感并变异。
触诊检查可以在躯干找出一个或多个点,而在四肢仅有几个点或完全没有。躯干上的致密化点也许在身体的一侧、同一节段的两侧或不同的节段上。
变异的远端张量点通常在躯干变异点的同侧。不过,也可以位于对侧肢体,以平衡腹壁的收缩。
代偿可以起源于躯干并延伸到四肢,但有时也会按相反次序。
在有些病例中,临床数据和假设都明确指向某个特定系统-筋膜序列的治疗,但是触诊中并没有发现相关悬链及其相连张量上有敏感点。
这主要是因为序列是相互依存的。换言之,三个内部序列是相互依存的,每个都需要其他序列的参与。例如,对于有多种消化障碍的患者,腺体序列可能才是诱发原因而不是内脏序列。事实上,有一类消化不良是因胰腺酶和胆汁分泌不足所造成。在这种情况下,治疗师需要重新触诊,检查与腺体序列和腺交感神经系统连接的斜向悬链。
总之,并没有针对某种特定失调的特定点,只有多序列的、不同点的功能障碍组合起来的个体化的病人。
治疗
通用原则是,无论治疗师是否充分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都要治疗由触诊检查发现的阳性点。触诊应沿整个悬链进行,也就不会惊讶地发现其他区域如骨盆部点的致密化(图8)。
图8 前-外和后-外悬链的触诊检查与治疗点
致密化的筋膜在没有被触及时很少疼痛或敏感。其治疗应持续到其疼痛或灵敏度下降了至少50%。治疗从躯干点开始,并在躯干和四肢远端点(图9)之间交替进行。
图9 前-外悬链(绿色线)的支点和远端张量点
前面的点治疗之后再处理后面的点。只触诊检查直接与前面处理过的前悬链相关的后悬链。因此在内脏序列,如果只治疗了右前- 外线,则随后触诊右后-外线。后-外悬链由侧- 胸、侧-腰、侧-盆的CC点(协调中心点)以及后-外-胸、后-外-腰后-外盆的CF点(融合中心点)组成(图10)。
图10 后-外悬链(绿色线)的支点和远端张量点
即使在治疗躯干后壁时,每个病人的表现可能与其他有同样症状的病人不同。比如,受影响的后悬链可以在相关前悬链的对侧,或者两条后悬链都发生了改变。有可能在每条悬链上找到许多致密点,而有时只有一个。
临床病例分析
三十岁女性患者因右肩痛二十天就诊。
运动检查显示,在所有平面的运动中仅有轻微的疼痛。问及内科疾病时,该女士诉说她患有胃炎和左侧“结肠炎”。当被要求精确描述症状时,她说左季肋部持续沉重肿胀感已15 年,伴左骼窝区偶发刺痛。
经数位专家诊断排除任何消化、呼吸系统异常。触诊检查发现在右前侧肱骨的 CF 点(前-外肱点)显著敏感,但由于假设这只是一个代偿点,治疗暂时搁置。右肩区的收缩可以成为左肋区慢性紧张的代偿。
因此,我们对腰和骨盆节段的前部诊断点进行触诊比较。发现患者左侧的前-外-腰2和前-外-盆2CF点较其他前部的点更敏感,所以治疗从这些点开始。
进行治疗不久,病人诉说疼痛从左腹股沟区延伸到左髌骨以下部位。与此同时,病人回忆起每当她左骼窝有剧烈的疼痛时,从髋部向前摆腿也会出现困难。因此决定治疗左前-外-膝3CF 点。患者惊奇地发现那里非常疼痛。
处理完所有前部致密点以后,后点的治疗从病人俯卧位开始。触诊发现后- 外- 腰和后-外-盆CF 点非常敏感。一起治疗了这些点以及后-外-膝2CF 点;选择后者是为了与前-外-膝3CF 点之间建立张力平衡。
在所有这些点的治疗结束以后,让患者站起来并重复治疗前做过运动测试:虽然并没有治疗肩本身,但所有肩部运动可以全幅度完成并且完全无痛。再次触诊检查前-外- 肱CF 点已经不再疼痛。
本文摘自《筋膜手法治疗内部功能失调》,有删改。
news room
08.26
08.26
08.26
07.07
02.28
07.16
02.21
07.26
08.08
08.08
08.23
07.02
08.02
07.12
07.12
07.12
07.05
05.10
04.19
04.19
04.12
04.08
04.02
03.22
03.22
02.22
03.15
02.23
03.22
03.08
02.22
02.04
02.01
01.05
01.12
01.05
01.05
12.29
12.08
12.08
12.08
11.30
11.30
11.17
10.31
10.31
10.19
10.17
10.12
10.08
09.27
09.01
09.01
09.01
08.18
08.18
08.18
08.11
07.21
07.21
07.21
07.13
07.07
06.30
06.20
06.16
06.09
06.09
05.25
05.19
05.26
05.19
05.12
04.26
04.28
04.26
04.14
04.06
03.31
03.31
03.24
03.17
03.10
03.03
02.23
02.16
02.16
02.10
01.29
01.29
01.18
01.12
01.06
01.03
12.30
12.09
12.02
11.22
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