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07 浏览量:2519
#1
筋膜手法
筋膜手法-学员案例
意大利筋膜手法,作为国际上主流的三大筋膜学派之一,凭其独特的诊疗思路与治疗手法,在肌骨疼痛、运动提升、产后康复、内脏功能障碍等多个领域被反复实证为“安全、高效”的循证技术。
#2
案例分享
筋膜手法-学员案例
基本信息:
患者:刘女士
年龄:58岁
职业:医师
患者主诉:
右手腕背侧腱鞘囊肿数年,经右手腕背侧腱鞘囊肿手术去除后又复发。伴随右侧颈部、肩部疼痛,双侧腰痛,在长时间工作,使用手机,提重物的时加重,疼痛症状休息时也会突然出现。
另外患者还描述结构性长短腿,右侧肩胛前引等体态问题。
根据FM筋膜手法评估表采集患者信息可知,刘女士所述问题都集中在躯体右侧,疼痛代偿的时间线也较为清晰。我们仅从评估结果上看,这似乎是一个简单且容易处理的病例,但实际上,刘女士的状态还涉及到了非常严重的体态问题,结构性长短腿影响了她的整个脊柱。在触碰中发现整个后背异常僵硬,脊柱也存在着多处侧弯,而且疼痛原因不明确。
在动作测试中并没有发现特定动作或者负荷测试能够触发刘女士的疼痛,依据筋膜手法的视角和临床经验来推测,这可能属于一个在多方向上的肌骨问题,而并非是在单一平面上。
我先依照筋膜手法 LEVEL1 的经验和思路进行CC点排查,尝试在触诊中获得一些有意义的反馈信息。
然而,在触诊的过程中,这些点位不断推翻之前的假设,因为它们反而在左侧触诊时更加疼痛,此时我陷入思绪——刘女士的左侧触诊有很多的 3※ 痛点,胃在左侧又有慢性胃炎,右侧肩痛,双侧颈痛,右手又有远端的腱鞘囊肿问题... ...此时恰恰呈现出一个交叉分布,于是我立即捕获到一个新的切入点——筋膜手法的螺旋链模型。
接下来,我进行了CF点的触诊。在手脚处触诊到了同名螺旋链的 3※ 痛点即 re-me-di 和 re-me-pe,于是我继续确认了线路上的5个点,发现刘女士的问题完美符合螺旋链的分布。
随后,我开始设计治疗方案。考虑到躯干上需要对力学进行平衡,我选择右侧 an-la-sc 和左侧的 an-la-pv2 ,四肢上我按照螺旋链自动平衡的原则,更多考虑了远端和近端的点位选择。接着进行了点位的致密化消除。
结束后,我们发现,刘女士原先的结构性长短腿中包含功能性部分的长短腿改善了许多,整个人的右侧肩膀也没有那么前移了。事后我又触诊她的下腰,发现整个腰背部的组织都松解了,肩颈部的张力也释放了很多。
更令我们的惊喜的是,这个巨大的腱鞘囊肿居然在接下来的半小时里自己消退下去了大约五分之四!
news room
02.28
02.21
01.16
02.14
01.22
01.22
01.22
01.10
08.26
07.07
02.28
08.26
08.26
07.16
02.21
07.26
08.08
08.08
08.23
07.02
08.02
07.12
07.12
07.12
07.05
05.10
04.19
04.19
04.12
04.08
04.02
03.22
03.22
02.22
03.15
02.23
03.22
03.08
02.22
02.04
02.01
01.05
01.12
01.05
01.05
12.29
12.08
12.08
12.08
11.30
11.30
11.17
10.31
10.31
10.19
10.17
10.12
10.08
09.27
09.01
09.01
09.01
08.18
08.18
08.18
08.11
07.21
07.21
07.21
07.13
07.07
06.30
06.20
06.16
06.09
06.09
05.25
05.19
05.26
05.19
05.12
04.26
04.28
04.26
04.14
04.06
03.31
03.31
03.24
03.17
03.10
03.03
02.23
02.16
02.16
02.10
01.29
01.29
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