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9 浏览量:2288
翼状筋膜(Alar fascia)是颈深筋膜层之一,主要由密集的结缔组织构成,可充当物理屏障,防止感染扩散到危险间隙。
深颈感染入侵危险间隙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包括纵隔炎、坏死性筋膜炎和脓胸。
深入了解翼状筋膜和危险间隙的解剖学、结构功能和潜在空间。有助于更新我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评估依据。
翼状筋膜在医学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是限制咽后脓肿和感染通过危险间隙向胸腔扩散的关键屏障,可能导致纵隔炎。
在咽后淋巴结切除手术中,翼状筋膜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在咽后淋巴结病变的术前规划中也扮演关键角色。此外,翼状筋膜还作为神经血管通道,在吞咽时促进咽和食道间的滑动。
颈深筋膜与翼状筋膜的关系
图1: C6椎体水平的横截面。
清晰描绘了颈深筋膜的三个层次,包括浅层、中层和深层),并与翼状筋膜(*)的位置关系相呼应。翼状筋膜位于咽后筋膜(RF)的前方,椎前筋膜(PVF)的后方。
因此,翼状筋膜在咽后层和椎前层之间形成了一个潜在空间的分隔,前方是咽后间隙(RS),后方是危险间隙(DS)。图中还标注有气管前筋膜(PTF)、颈动脉鞘(CS)、颈深筋膜的浅层(SLDCF)以及浅筋膜(SF)
翼状筋膜的结构和功能
翼状筋膜的成分和厚度一直备受争议。相较于咽后和椎前筋膜,通常描述翼状筋膜的组织为相对较松散的纤维脂肪组织。然而,Scali等人的研究表明,通过手动牵引,翼状筋膜的抗性、厚度和完整性与咽后和椎前筋膜相当。
尸体解剖揭示了翼状筋膜由密集的、有规律的结缔组织构成。组织学研究显示,咽后、翼状和椎前筋膜层都含有胶原纤维。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翼状筋膜的结构完整性可能充当物理阻挡,防止咽后感染扩散到危险间隙。
翼状筋膜可能支持了咽喉和食道在吞咽时的滑动,这得到了翼状筋膜与咽后筋膜之间低摩擦面和缺乏神经血管的支持。此外,翼状筋膜还隔离了颈部脏器与椎体,以便在吞咽和咳嗽时扩张食道。翼状筋膜还可能起到稳定神经血管的通路作用。作为颈深筋膜层的一部分,翼状筋膜对颈动脉鞘的形态有重要贡献,在支持和保持颈动脉鞘及其内容物方面发挥作用。
危险间隙(翼状间隙),是颈部的一个区域。得名于该空间中的感染可直接传播到胸腔的风险,并且由于是在左右两侧连续的空间,因此还可以使感染容易地传播到任一侧。
危险间隙有不同的临床含义。感染通常是从其他地方扩散到危险间隙的。例如,咽后脓肿可能向上纵隔扩展,或穿过翼状筋膜进入危险区域。
翼状筋膜在形成危险间隙时发挥着关键作用。感染性因素或其他部位的病变破坏翼状筋膜,可能导致病变蔓延至后纵隔,增加患病和死亡风险。可能发生多种并发症,包括出血、自发破裂进入气道导致吸入、喉部痉挛、支气管侵蚀、败血症、转移性脓肿、颈静脉血栓形成和纵隔炎。
不同筋膜层在颈部内限制疾病传播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认识颈深筋膜(DCF)的解剖学对于理解病理和疾病向纵隔扩散的机制至关重要。
口咽感染可能通过咽后淋巴结引流形成脓肿。咽后空间的病变可能呈对称或不对称形式。
为了有效管理,可能需要解剖咽后淋巴结。翼状筋膜也是在识别咽后淋巴结时的重要解剖指南。咽后淋巴结可能位于颈内动脉和交感神经干的中央,在枢椎横突水平。此外,在外科手术中,识别和保护翼状筋膜对于避免返神经损伤至关重要。
图2:咽后脓肿和口咽感染的路径。
图中整体切面位于C1椎体水平(见标注)。咽喉感染有可能穿破咽后筋膜(RF)、咽后间隙(RS)和翼状筋膜(*),进入危险区域(DS)(1a)。另一方面,口咽感染可能排入位于咽后间隙侧面的咽后淋巴结(RPLN);感染随后可能穿破翼状筋膜形成危险间隙的脓肿(†)。从危险间隙,感染可以向下传播(2)至后纵隔(☆)(3)。图中还标注了咽后壁(PX)、咽后脂垫(FP)、椎前筋膜(PVF)、颅底(C0)。
深颈部脓肿在儿童中可能引起相当大的健康问题,合并症的发生率高达9.4%。相较之下,成年人的深颈感染可能涉及多个潜在空间,导致更为危险的后果。
头颈部感染可能排入咽旁间隙,扩散到咽后间隙,进而侵入危险区,最终引发纵隔炎。咽旁间隙是一个倒三角形的区域,从颅底延伸到舌骨,并与咽后间隙后方密切相关。感染扩散到咽后、危险和椎前空间被认为是危及生命的,因为它可能直接传播到上纵隔或侵入危险区并进入后纵隔。尽管纵隔炎是一种罕见的并发症,但死亡率在抗生素出现前曾高达50%,在抗生素时代仍高达40%。
咽后脓肿可以通过破坏翼状筋膜扩散到危险区。Chong等人报告了一例成年会厌炎导致纵隔炎和双侧胸腔脓胸的病例。他们提出感染源自会厌区,扩散到咽旁间隙,进入咽后间隙,破裂进入危险区,最终向下到达横膈。在横膈水平,感染可扩散到后纵隔,引发脓胸,并破裂进入胸膜腔。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和管理咽后感染的主要工具。尽管咽后空间和危险区域是两个独立的潜在空间,由翼状筋膜分隔,但由于无法在影像上看到其分离,它们常被误认为一个整体。
两个病例研究中,咽后空间被识别为位于咽收缩肌和椎前肌之间。因此,建议将咽后空间和危险间隙视为一个潜在空间。然而,在一些CT影像中发现,翼状筋膜在咽后间隙的水肿病例中存在的发现却与此相悖。
此外,在对137名正常CT的研究中,发现72%的受试者的翼状筋膜脂肪组织是可识别的。翼状筋膜的存在将咽后空间和危险间隙区分为两个独立的潜在空间。对影像上解剖结构的鉴别性差异表明它在诊断深颈感染方面不够可靠。随着技术的进步,准确了解头颈部的潜在空间以便精准检测、诊断疾病的规模和范围变得至关重要。
解剖学上,我们通过多种方法如大体解剖、片塑法、组织学和胚胎学来研究翼状筋膜。这些技术让我们更深刻了解了翼状筋膜在人体中的结构和功能。
为了更好地了解翼状筋膜的形态以及其在感染蔓延至危险间隙的临床影响,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特别是通过多种方式来了解翼状筋膜的上部连接。由于它位于头颈部,翼状筋膜在外科手术中需要特别考虑,因为它与各种疾病,如唐氏综合症和风湿病有关。
通过了解翼状筋膜,临床医生可以更好地应用于外科手术和诊断。最重要的是,在考虑头颈手术、深颈感染、咽后脓肿和纵隔炎时,患者的治疗效果可能会更好。
Phan, T., Lay, J., & Scali, F. (2022). The Alar Fascia and Danger Space: A Modern Review. Cureus, 14(12), e32871. https://doi.org/10.7759/cureus.32871
news room
02.28
02.21
01.16
02.14
01.22
01.22
01.22
01.10
08.26
07.07
02.28
08.26
08.26
07.16
02.21
07.26
08.08
08.08
08.23
07.02
08.02
07.12
07.12
07.12
07.05
05.10
04.19
04.19
04.12
04.08
04.02
03.22
03.22
02.22
03.15
02.23
03.22
03.08
02.22
02.04
02.01
01.05
01.12
01.05
01.05
12.29
12.08
12.08
12.08
11.30
11.30
11.17
10.31
10.31
10.19
10.17
10.12
10.08
09.27
09.01
09.01
09.01
08.18
08.18
08.18
08.11
07.21
07.21
07.21
07.13
07.07
06.30
06.20
06.16
06.09
06.09
05.25
05.19
05.26
05.19
05.12
04.26
04.28
04.26
04.14
04.06
03.31
03.31
03.24
03.17
03.10
03.03
02.23
02.16
02.16
02.10
01.29
01.29
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