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派康运动医学有限公司

广州市派康运动医学有限公司

EN
 

经络与筋膜:揭秘两大体系的渊源

发布时间:2024-03-22 浏览量:1577





近年来,筋膜理论已广泛应用于肌骨疼痛康复领域中。随着对筋膜研究的不断深人,发现其与经络存在关联性,基于筋膜理论而来的肌筋膜链、筋膜手法等应运而生,且与中医经络理论有相似之处,但至今尚未有统一结论。

本文从筋膜基础知识、肌筋膜链、经筋学说、针灸推拿与筋膜手法等方面将经络与筋膜进行多角度对比,寻求二者的关联性,为中西医学科交叉、临床实践提供新角度。



一、筋膜与中医膜系

筋膜和中医膜系来源于两种理论体系的概念,筋膜是现代医学发展中诞生的概念,而中医膜系则根植于中国传统中医理论,但二者都认为所有组织器官均有膜覆盖包裹,二者既有共性又有区别。


1

在结构方面

-中医膜系提出人体膜结构有内膜系和外膜系,内膜系主要是脏腑之间的联系,外膜系主要是联系脏腑内外与四肢百骸

-筋膜理论主要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浅筋膜是指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深筋膜是指肌肉表面疏松结缔组织。

2

在内部流动性方面

-中医膜系提出内外膜系之间有气血、津液在膜层内运动;

-筋膜理论认为,浅筋膜与深筋膜之间有透明质酸流动,起润滑作用,当透明质酸减少就会发生结缔组织致密化甚至纤维化,从而导致相应的功能障碍和疼痛。

3

在内部联系结构方面

-中医的内外膜系通过阴经在胸腹腔相互交通

-深浅筋膜通过垂直和斜向的支持带相互交通

4

在临床疾病方面

-无论是内膜还是外膜、浅筋膜还是深筋膜,它们都是气、火、水散布的通路,一旦发生了病变,都会导致疼痛或疾病的发生,如常见的各种结缔组织病变

-临床实践中,筋膜与中医膜系也有着整体辨证的异曲同工之妙,突破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方式。

-中医膜系讲究因势利导,顺应病位病势变化,内脏疾病可用推拿、按摩等外治方法,而四肢筋骨外部疾病也可用内服汤药治疗:筋膜理论则有“远程轰炸”上病下治、下病上治的理念。






二、筋膜与经络学说













经络是中医理论系统中的核心,由经脉和络脉组成,但对于经络的实质从古至今尚无一个确切的答案。




经络学说

近年来,有学者采用光和投射电镜探究经络的精细结构,提出皮肤胶原束纵横交错排列形成的通道为经络气血通道的超微形态;具有联络作用的新型间质细胞——Telocyte,具备经络实质细胞的特性,为经络实质研究提供形态学证据

还有学者认为经络是“动态形式”不具备具体的解剖结构。陈秋生从细胞水平对经络实质进行阐述,认为 Telocyte 细胞与经络分布、作用等存在密切联系,但详细机制有待深人研究。由此可见,关于经络实质至今未形成统一共识。




筋膜系统说

筋膜系统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全身结缔组织广泛分布到人体的各个部位,不但包绕器官的表面,还深入到器官的内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联系全身的张力网络中。

图片

讨论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是人体内看不见的完整立体网络,经络联系着全身上下与筋膜结缔组织系统的形态分布极其相似。

研究发现,带脉对应的解剖结构为肾筋膜和腹横筋膜。腹横筋膜为带脉主体结构,现代针灸已将带脉的结构中心从腹横筋膜转移到横膈上。

另有学者通过对人体全身组织分割和三维重建证实,筋膜与经络的走行分布存在极高的对应性;肌筋膜螺旋链对应足阳明经和足太阳经,体侧链对应足少阳胆经,后表链对应足太阳膀胱经。此外有学者基于肌筋膜理论探究针刺近治作用时提出,针刺腧穴可影响周围成纤维细胞“骨架重塑”,产生牵拉力而达到针刺效应;肌筋膜触发点表现为肌纤维持续收缩、粘连,通过牵拉可缓解症状,两者的疗效在一定程度上都与筋膜牵拉相关。

由此可见,筋膜和经络在解剖分布、临床应用方面存在较大相关性;在分子水平,关于成纤维细胞如何介导组织损伤修复,涉及哪些组织因子、细胞通路是后续研究筋膜与经络的重点。






三、肌筋膜链与经筋学说相关性
















肌筋膜链系统

人体常见的肌筋膜链有十二条,分别是浅前线、浅背线、侧线、螺旋线、旋线、前功能线、背功能线、浅背臂线等

人体在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全身运动都是数条甚至全部链条参与其中相互配合的结果。当肌筋膜链某一组成部分出现损伤,其相邻的未受损部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分担受损部位的功能。




经筋系统

“经筋”是中医理论之一,目前认为经筋的实质等同于筋,强调从经脉角度对筋分类与概括。

经筋主要是指位于十二正经上邻近的肌肉结缔组织,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连属系统

图片

讨论

数目上,肌筋膜链与经筋相对应,且研究证实,肌筋膜链与多条经脉循行一致,如手太阴经筋、手太阳经筋分别与肌筋膜臂前深线、肌筋膜臂后深线的骨性轨道存在相似性。

已有学者通过对比肌筋膜手臂线与上肢经筋的解剖特点,发现肌筋膜链和经筋循行路线高度相似,大部分腧穴位于肌筋膜链上,两者在调节机体功能及临床实践上均有密切联系。肌筋膜链与经筋系统在功能和临床运用中都强调整体观。

谢娇等将肩颈疼痛患者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基于肌筋膜链理论、经筋理论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对疼痛缓解均取得较好效果,临床疗效接近。曾文璧等采用针刺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肌筋膜触发点,可明显缓解疼痛恢复下肢力学功能。

当机体局部出现症状或病变时,肌筋膜链与经筋分别以“激痛点”和“经筋结点”为病理特点,两者形成原理、相关检查类似。

“激痛点”的治疗遵循去活化机制,通过牵伸、推拿等方法灭活疼痛触发点,而经筋病的治疗则是在“以痛为输”的原则上采用针灸、拔罐等进行解结或针至病所,两种治疗方法虽有差别,但治疗原理都以整体观、解筋散结为主。






四、筋膜手法与针灸推拿
















FM 筋膜手法概述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发现筋膜不仅是传统的结缔组织,且在力学传递、本体感觉与痛觉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筋膜内富含游离神经末梢,筋膜手法(Fascial manipulation,FM) 借助“机械力”作用于人体筋膜层,刺激神经的同时促进相应区域物质流动。

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HA)对筋膜起润滑剂的作用,可以缠成复杂的网,其浓度或成分改变会产生交替的流体动力学特性和非常规的黏弹性特性,筋膜组织的改变会在筋膜链上产生新的力线,最终导致肌筋膜疼痛等。

FM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按压摩擦等手法缓解肌肉和筋膜间HA的浓度,改善致密化,从而促进肌肉与筋膜间的滑动。

另有研究证实,自我识别的体细胞位置疼痛或不适与协调中心的致密化有关,筋膜致密化反映了松散结缔组织元素的局部增厚,而通过短暂的FM 可有效缓解疼痛。

所以FM是减轻致密化缓解疼痛的可行且有效的临床手段。


针灸推拿概述

针灸推拿手法是中医传统治疗手法,传统理论认为针灸是通过针刺分布于经络上各处腧穴达到疏通气血、调节机体的目的。

针灸:中医理论认为腧穴的本质是在受到刺激时能产生较强能量的生物信息部位,针刺穴位时不仅能产生近治作用还能产生远治作用,这是因为针刺局部的穴位,会使穴位该处的筋膜受到刺激和牵拉,由于筋膜的连续性,此时还会引起远部筋膜滑动,从而达到远治作用。




推拿:作为中医外治法,主要是通过遵循人体经络的走行,运用肢体或器械作用于人体表面的操作治疗,具有疏通经络、理筋止痛的作用,推拿手法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对局部组织施加不同方向的力,起到对局部组织产生机械牵拉、改变肌肉张力、促进细胞新陈代谢等作用。

图片

讨论

筋膜手法与针灸推拿的联系

目前,FM作为一种止痛效果极佳的非侵入性手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如FM有效治疗骶髂关节功能障碍、产后腰痛及非特异性腰背痛等。

筋膜操作是在精确的协调中心和有限的区域上进行的一种按压与操作手法,肌肉产生的力量通过肌筋膜传递到筋膜链;再通过筋膜链传到更远的部位,这与针灸推拿的远治作用类似

针灸推拿的远治作用来源于刺激穴位区域筋膜滑动,同时带动远部筋膜滑动。

因此筋膜很可能是针刺效应的重要物质基础。针灸推拿与FM 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借助“机械力”对人体产生作用,从而刺激筋膜的力学传导机制,最终达到相应临床效果。


FM 提出的序列是基于肌筋膜链理论,与部分中医经络循行相对应,协调中心与循经分布的穴位对应,FM与针灸推拿理论基础具有一定联系

李平等基于肌筋膜链理论运用针灸推拿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结果显示治疗后椎体活动度、疼痛评分等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另有学者探究基于筋膜系统的分层复式针刺手法,结果显示其与筋膜分层存在联系,可治疗筋膜相关疾病。

针灸推拿与FM一样在缓解疼痛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五、总结与展望













筋膜学说源于西方,而经络来源于传统中医理论,两者产生背景不同,虽有差异但更具有共性

临床中,可借助筋膜与经络的整体理论跳出传统的局部诊疗思维,以更加客观、全面的角度分析临床问题,同时可将中西理论进行整合提升疗效。


近年来,在国内康复领域备受关注的FM就是基于筋膜理论衍生的手段之一,其临床疗效逐渐被学者加以证明,却鲜有学者将其与中医理论进行深度对比研究。

FM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疗效对比研究越来越多。学术界目前普遍接纳的观点是筋膜手法治疗疼痛效果显著

相信通过不断的研究探索,逐渐丰富筋膜学说理论,可以揭示筋膜与经络更深层次的关系,也有助于将现代医学的FM与传统中医针灸推拿等手段进行有机结合,丰富治疗手段的同时提高临床疗效!




本文仅作学术分享,侵联删!






新闻推荐

news room